中国的信用评级真的影响发债成本吗?

3 minute read

中国的信用评级真的影响发债成本吗?

主题

超日债违约后的反思,信用评级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公信力,需通过改革消除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和激励扭曲

数据

2008 年 1 月到 2014 年 4 月间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公开发行的全部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WIND 数据库)

分析方法

以各地区评级机构的竞争程度作为债券评级的工具变量

评级和发债成本存在双向因果,评级低成本低,也因此发行人为了降低成本要求评级公司提高评级。

第一,评级市场竞争不会对发债成本有直接影响。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之间不构成直接竞争,因而评级市场结构不会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资金供求。第二,评级市场竞争在加总层面(省份 - 年份单元)进行观测,企业发债成本在个体债券层面观测,后者不会对前者有反方向影响。第三,受中央政府规制,信用评级行业存在严格的进入壁垒,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不会同特定省份的债务融资需求、资金供给等经济基本面存在明显关系。

模型

纳什均衡,N 家评级公司说真话/假话

在寡头评级市场下,评级机构数量越多,说真话的条件愈苛刻。

结论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发现,债券评级对发债成本的影响,不但经济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统计显著性也完全消失了。从消极角度看,这表明中国债券信用评级企业缺乏市场认可的公信力,并没有起到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应有之义,而只是成为应付监管的橡皮图章而已。而从积极的角度看,正因为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糟糕的信用评级也并不能“欺骗”市场。